2023年,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奠定了今年重三农的基调。近日,自然资源部印发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监管协议》示范文本(试点试行)的通知。这对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方面进行明确。重点包括以下三点:
1. 抓住“两项前置条件”,包括加快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特别是实用性村庄规划、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确权登记。
2. 紧盯“三项负面清单”,包括不能通过农用地转为新增建设用地入市、不能把农民工的宅基地纳入入市范围、符合入市条件的土地不能搞商品房开发。
3.探索“两项重点机制”,包括兼顾国家、集体和农民工个人的上市土地增值收益调节机制,保护农民集体和个人权益,以及保障实体主体愿用、会用入市土地的权益保护机制。
“要想富,先修路。”除了日常的抖音农产品带货等电商类助农方向,最重要的就是要将乡村作为一整个运营实体来看待,加强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除了财政支付转移等措施外,社会资本参与也尤为重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二十六条中提出要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沿线配套设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一体化建设。
2015年全国人大授权就已经开始启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历经9年的时间,我国不仅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在内的改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也完善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政策体系。
以前由于当前乡村市场化发展程度不高,土地少、散、小,产权制度、村企关系协调难等问题,导致企业参与难度、利润分配难度非常大。在明确相应机制后,有助于企业引入社会产业投资方和专业运营方,进行区域统筹组团发展,各个村集体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为乡村建设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方式体验,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