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在毛泽东的号召与推动下,中华大地上演了一场有数亿干部群众参加的全国性 “农业学大寨”运动。
从原本的农业学大寨,后来更是发展为各行各业都要学大寨,从这里面又演变了多个学习运动。
那么,当年为何主席要提议全国学大寨呢?全国的农业水平都不一样,贸然向一个地方学习如何施行下去?难道主席不知道嘛?而且,后来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更是愈演愈烈,那么当年主席除了要发展农业外还有什么别的考虑?
发展农业是直接目的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农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长期的战争和内战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严重衰退,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粮食供应不足。
为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毛泽东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并将其视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增强国力的关键。中国一直就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大国,国家对于农业的发展一直都放在一个比较突出的位置。
因为,在中国历朝历代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都和“民不聊生”密切相关,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就是因为吃不饱肚子,所以才会造反起义,所以农业稳定,整个社会才能够稳定。
但是,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农业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甚远。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农业的发展更是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在那个时候,很多人都吃不饱肚子,更是出现了不少饿死人的事件。
毛泽东急切地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他认为大寨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因为大寨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种田、群众运动等方法,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高速增长,将贫瘠的山区变成了“层层梯田米粮川”。
他希望全国各地都能学习大寨的经验,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和收入,改善农民生活。
大寨可以说在农业方面走出了一个不错的道路,如果全国的其他地方可以模仿的话,那么对于中国来说,其他地方的农业经济也能够快速恢复发展了。
反驳对于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质疑
毛泽东坚持认为人民公社是我国农村实现社会主义的最好形式,是集体经济的最高阶段。他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倾向,认为这会导致两极分化和阶级复辟。
但是,在国内外有不少人对人民公社制度提出了批评和质疑,认为它不符合农民利益、不利于激发生产积极性、不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等。
不少人认为集体主义就是偷懒主义,而且很多人认为集体主义不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只会养懒汉。
因为,在当年农村搞大锅饭的时候,大家都没有太大的生产积极性,大家都认为干或者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也是一个样,所以很多人直接就少干,甚至是不干。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对于集体经济的意见都很大,都认为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不适合中国的发展的,所以对于集体经济产生了一定的怀疑。
毛泽东需要一个有力的实践证明来反驳这些观点。他认为大寨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因为大寨在坚持人民公社制度的基础上,实行了一系列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和群众利益的政策和措施,如“有制度不繁琐、有差别不悬殊”的劳动管理方式,“标兵工分、自报公议”的分配制度,“三不搞”政策等。
这些做法既保证了集体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又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大寨成为全国农村的标兵和先进典型。
提倡干部参与,防修反修
在毛泽东的指引下,成为了全国学习的典范。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他的做法深得毛泽东的赞扬。陈永贵长期坚持参加集体劳动,不脱离群众,不搞特殊化。他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风貌。
毛泽东号召全国各级干部都要学习陈永贵,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与群众打成一片,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教育。他希望干部们能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
然而,这个号召并非毫无缘由。革命结束后,一些干部开始沉迷于奢靡生活,对群众疏远,享乐主义抬头。他们认为自己是国家的功臣,应该享受一下。更有甚者,对于群众工作嗤之以鼻,不屑于帮助群众劳动。这种现象,毛泽东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为了防止资本主义的享乐方式在党的内部蔓延,毛泽东希望能够通过大寨这个典型例子,给全国的干部上一节“思想课”。他希望用这样的方法来端正他们的思想和态度,从而更加地密切联系群众。
毛泽东的这一号召,得到了全国干部的广泛响应。他们纷纷表示要学习陈永贵,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与群众打成一片。他们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教育,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
可以说,毛泽东发动“农业学大寨”的运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其根本原因是探索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直接原因是反驳对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质疑,现实原因是通过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壮大集体经济,而其外在原因则是要通过干部参加生产劳动来“反修防修”。
这一运动虽然有其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片面性和盲目性,不能全盘照搬。我们应该从历史的角度来客观地评价这一运动,既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能盲目吹捧,而应该吸取其经验教训,结合我们国家当前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