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播种,早种为佳”。时值盛夏,正是播种的黄金时刻,然而,连日来的高温干旱,却为这片土地上的播种和作物生长带来了重重考验。
秋季的丰收之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烤”验。因此,抗旱保水,确保播种与幼苗的生长,成为了当前农业生产的头等大事。
清晨,梨林镇关阳新村的大地上,种粮大户卢新芳早已忙碌起来。他打开滴灌带的阀门,清水如丝般流淌,为新播下的玉米带来生命的滋润。随着水泵的轰鸣,一股股清泉顺着管道,温柔地涌入田间。卢新芳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期待。他今年种了170亩的玉米,从6月8日开始,他便铺设滴灌带,一边铺管,一边播种,一边浇灌,如今播种任务已经完成,已有110亩的玉米得到了滋润。
“以前我们都是大水漫灌,不仅效率低,还浪费水资源。”卢新芳感叹道,“现在用了滴灌技术,水可以直接送到作物根部,真是既省时又省力,还节约用水。”
而在轵城镇赵村的田间,一台喷灌机正在辛勤地工作。它喷出的水雾均匀地洒在田地上,为新生的玉米苗带来生命的甘霖。种植户马东雷说:“几天前,我们就收到了农技专家的提醒,知道近期高温干旱,必须及时浇水,保证玉米正常出苗。”他种了1000亩的玉米,这几天,他通过喷灌和滴灌的方式为玉米浇水,每天能灌溉100多亩,目前已经灌溉了500多亩。
采访中,记者发现,示范区农业农村局的专家组和梨林、轵城镇的相关负责人也在现场指导群众抗旱保种。他们在烈日下坚守一线,为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生命,付出着辛勤的汗水。
“夏种夏管是用水的高峰期,我们调动一切水源,抢抓农时保种保苗。”梨林镇乡村建设办公室主任彭伟玲介绍道。为了抗旱保种,镇里充分利用了各种水利设施和有利条件,包括机井、提灌站、沟渠、河道等。对于已经播种但墒情不足的地块,他们通过喷灌等方式进行浇水保苗。同时,他们还推广了抗旱节水技术,如配套水肥精准调控设施,指导群众铺设滴灌带等,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目前,全镇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机井、提灌站、喷灌机等设备,完成了大面积的灌溉任务。
为了大地的丰收,一场全民性的抗旱保种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示范区农业农村局的党组成员、总农艺师高文红表示,针对当前的旱情,他们已经成立了工作专班,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了目标责任。他们派出了抗旱专家组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组织指导抗旱保种工作,确保秋作物能够种足、种好、管好。目前,全区已经完成了大面积的播种和灌溉任务,为秋季的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场与干旱的较量中,人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希望与坚韧。每一滴水的滋润,都是对生命的呵护;每一粒种子的播种,都是对丰收的期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片土地必将迎来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
自6月9日至14日,济源的天空仿佛被烈火炙烤,气象台连连发出高温预警。尤其在12日,农业农村局与气象台携手,发布了农业高温干旱高风险预警。最新的气象干旱监测数据揭示,济源的干旱已达中旱等级之上,而据预测,6月中下旬的降水依然稀缺,干旱之势恐将持续。